中山市历史事件回顾与解读
2025-10-31 8:34:47
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军民的浴血奋战
事件回顾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中山作为珠江口战略要地,成为日军觊觎的目标。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山县三灶岛被日军占领,并作为进攻珠三角的桥头堡。1939年7月和9月,日军两次进犯横门沿岸,企图突破中山防线。在中共中山县委与国民党中山县当局的合作下,全县军民奋起抵抗,发动横门保卫战。守备总队第九中队(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在星君庙桥一带组织反击,连续击退日军多次冲锋,最终守住阵地。
历史解读
横门保卫战是中山军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抗击日军的典范。此战不仅挫败了日军的侵略企图,更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斗志。星君庙桥作为战场遗址,见证了中山军民“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此战也标志着中山从地方自卫转向全面抗战,为后续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联人物与组织
中共中山县委:1937年重建后,成为领导中山抗战的核心力量,组织抗日武装、动员群众支前。
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中山县队:1938年成立,队员达3000余人,是全县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抗日团体。
守备总队第九中队:以共产党人为骨干,在横门保卫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中共地方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从隐蔽斗争到公开领导
事件回顾
1925年底,中共中山县支部成立,1926年底升格为县委,成为领导全县革命运动的核心。大革命时期,中共组织发动农民协会、工农学联合会等群众团体,推动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土地革命时期,国民党中山县当局制造白色恐怖,中共组织转入地下斗争。1936年10月,中山县支部恢复重建,为抗战武装斗争奠定基础。抗战时期,中共中山县委重建后,迅速组织抗日武装,开辟五桂山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山特派室与独立团配合南下大军,于1949年10月30日解放中山。
历史解读
中共中山地方组织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从隐蔽到公开、从局部到全局”的转变。大革命时期,中共通过群众组织扩大影响力;土地革命时期,在白色恐怖中坚持斗争;抗战时期,成为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中山解放。这一历程印证了中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山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智慧。
关联人物与组织
李华炤:1926年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领导大革命时期的群众运动。
孙康:1936年重建中山县支部,1937年任县委书记,领导抗战初期的武装斗争。
中共南番中

三、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珠江敌后抗战的典范
事件回顾
1942年春,中共南番中顺中心县委派遣欧初、卫国尧等带队伍进入五桂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同年5月,中山抗日游击大队成立,下辖6个中队。1943年秋,南番中顺游击区指挥部移师五桂山,领导珠三角敌后抗日斗争。1945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在五桂山成立,下辖第一支队等部队。珠江纵队在五桂山开展多次战斗,如白石村防御战、抗击日伪顽军“五九扫荡”等,有效牵制了日军对华南的侵略。
历史解读
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山从地方自卫转向全面敌后抗战。根据地以“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抗战的先行点。珠江纵队的成立,更将中山抗战纳入全国敌后抗战体系,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五桂山因此被誉为“中山的延安”,其精神内涵与陕甘宁边区一脉相承。
关联人物与组织
欧初:1942年率部进入五桂山,参与根据地开辟工作。
珠江纵队第一支队:1945年在五桂山成立,成为中山抗战的主力部队。
中山县行政督导处:1944年在五桂山成立,代号“岳阳楼”,是中山首个抗日民主政权。
四、中山解放: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事件回顾
1949年10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与两广纵队先头部队会师石岐,宣告中山解放。11月1日,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中山县人民政府成立,接收国民党中山县政府机构和公有产业。解放后,中山开展大规模镇压反革命运动,基本肃清残余反革命势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全县250余名青年学生参加志愿军。至1956年,中山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解读
中山解放是中共领导中山革命的最终胜利,标志着中山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转变。解放后,中共通过镇反、土改、抗美援朝等运动,巩固新生政权;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一历程体现了中共“从革命到建设”的历史转型,为中山后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关联人物与组织
谭桂明:1949年任中共中山县委书记,领导中山解放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中山独立团:1949年成立,为解放中山的主力部队。
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949年成立,负责接收国民党中山县政府机构。
参考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