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脚轮行业人才缺口: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发表时间:2025-9-16 9:26:45


在智能制造与物流自动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脚轮作为工业设备的“移动关节”,其技术迭代与产业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从医疗设备的静音移动到机场行李车的灵活转向,从工厂AGV小车的精准导航到仓储货架的稳定支撑,脚轮的性能直接决定着设备运行的效率与可靠性。然而,当行业龙头企业如飞步脚轮等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推出智能脚轮、超重载脚轮等创新产品时,一个严峻的现实却摆在眼前:脚轮行业正面临复合型人才的巨大缺口,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


一、行业变革催生人才新需求:从“单一技能”到“三维能力”

1.1 技术迭代倒逼能力升级

传统脚轮工程师的核心技能集中在机械设计或材料选择等单一领域,但现代脚轮研发已演变为“材料-力学-智能”的三维融合。以飞步脚轮推出的智能载重脚轮为例,其研发过程需要工程师同时掌握:


材料学:开发高强度、低密度的碳纤维复合轮体,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实现抗冲击与轻量化的平衡;

力学分析:运用多体动力学模型模拟脚轮在复杂地形下的应力分布,优化轴承预紧力与轮体锥度参数;

智能技术:集成压力传感器与编码器,设计无线通信模块与边缘计算算法,实现载荷监测与路径规划功能。

这种技术融合对工程师的跨学科能力提出极高要求。然而,当前高校机械专业课程仍以传统机械设计为主,材料学与智能技术仅作为选修模块,导致毕业生难以直接胜任高端脚轮研发岗位。


1.2 产业痛点凸显人才短板

脚轮行业正经历从“低成本竞争”向“技术驱动”的转型阵痛。奥得宝工贸(明威脚轮)等企业反映,行业面临“四高两低”困境:人工成本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高、制度性交易成本高,而产品质量低、技术标准低。其根源在于:


创新人才匮乏:企业宁愿“抄新”也不愿投入资源进行原创研发,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

技能结构失衡:苏州脚轮行业招聘数据显示,62%的岗位薪资集中在6-10K/月,但高端研发岗位占比不足10%,技工类与工厂生产类岗位占比达50%,反映出行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远未被满足。

1.3 未来趋势重塑能力模型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与增材制造技术的渗透,脚轮行业正呈现三大趋势:


智能化:飞步脚轮的智能系列产品已实现载荷预警与路径规划,未来需开发自适应调节技术;

定制化:3D打印技术使小批量、个性化脚轮生产成为可能,工程师需掌握数字建模与快速原型制造流程;

可持续化:绿色材料占比需达85%以上,工程师需熟悉生命周期评估(LCA)与碳足迹核算方法。

这些趋势要求工程师具备“技术+数据+生态”的复合能力,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适应。


二、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路径探索: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

2.1 课程体系改革:从“专业分割”到“学科交叉”

高校需打破机械、材料、计算机等学科的固有壁垒,构建“新工科+新文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例如:


基础层:开设《材料力学与智能传感》《机械设计中的数据科学》等跨学科课程,培养学生同时掌握材料性能分析、力学建模与传感器编程的能力;

应用层:与飞步脚轮等龙头企业共建“智能脚轮研发工作坊”,以真实项目驱动教学。学生需在6个月内完成从需求分析、材料选型、结构设计到智能算法开发的全流程实践;

拓展层:引入国际邮轮乘务专业人才培养经验,强化跨文化沟通与团队协作训练。例如,通过模拟跨国研发项目,培养学生与国外工程师协同工作的能力。

2.2 教学模式创新:从“知识灌输”到“能力本位”

高校需借鉴“科教

脚轮行业人才缺口:高校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

融汇”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项目制+案例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制教学:将飞步脚轮的“超重载脚轮抗疲劳设计”等真实课题拆解为子项目,学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有限元分析、拓扑优化与试验验证;

案例化研讨:选取行业典型失败案例(如某企业因材料选择不当导致脚轮轮体断裂),组织学生逆向分析技术路径与决策逻辑,培养风险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脚轮性能测试虚拟平台,学生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材料、结构与载荷条件下的脚轮行为,降低实验成本并提升学习效率。

2.3 师资队伍建设:从“单一学科”到“跨界团队”

高校需打破教师专属专业学院管理的传统模式,建立“旋转门”机制:


企业导师入驻:聘请飞步脚轮等企业的首席工程师担任兼职教授,定期开设“智能脚轮研发前沿”等讲座,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

教师跨界培训:选派机械专业教师赴材料实验室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选派计算机专业教师赴脚轮企业学习生产工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跨学科团队攻关:组建由机械、材料、计算机教师组成的联合课题组,承接企业横向课题(如“低噪音脚轮的振动抑制技术”),在实战中提升教师跨学科协作能力。

三、典型案例:飞步脚轮与高校协同育人实践

3.1 共建智能脚轮联合实验室

飞步脚轮与某高校共建的智能脚轮联合实验室,已成为行业产学研合作的标杆。实验室聚焦三大方向:


材料创新:开发可回收聚碳酸酯(PC)与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轮体轻量化与结构一体化;

智能感知:集成六轴力传感器与IMU模块,研发可监测载荷、振动与倾斜状态的智能脚轮;

系统集成:基于ROS(机器人操作系统)开发脚轮与AGV小车的协同控制算法,提升导航精度与避障能力。

实验室采用“双导师制”:高校教师负责理论指导,企业工程师提供技术反馈,学生需在3年内完成至少2项专利申报与1篇SCI论文发表。


3.2 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

针对脚轮行业对“机械+材料+智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与飞步脚轮联合推出“卓越工程师计划”:


大一至大二:夯实数学、物理与编程基础,选修《材料科学导论》《智能传感技术》等课程;

大三:进入联合实验室参与真实项目,如为某物流企业设计可承受3吨载荷的智能脚轮;

大四:赴飞步脚轮实习,在研发、生产与质检部门轮岗,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企业技术评审。

该计划已培养50余名毕业生,其中80%进入飞步脚轮、奥得宝工贸等龙头企业工作,平均起薪达15K/月,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四、未来展望:构建“教育-产业-生态”协同育人体系

脚轮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政策层面:教育部门应出台专项政策,鼓励高校与脚轮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对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给予资金支持;

行业层面:成立脚轮行业协会,制定人才能力标准与认证体系,推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落地;

高校层面:深化“新工科”建设,将智能脚轮、超重载脚轮等前沿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并加强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的国际合作。

结语

当飞步脚轮的智能脚轮在工厂中精准导航,当奥得宝工贸的超重载脚轮支撑起千吨级设备,脚轮行业正以技术创新重新定义“移动”的价值。然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复合型人才的支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唯有打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才能为行业输送更多“懂材料、精力学、通智能”的卓越工程师,助力中国脚轮产业从“大”向“强”跨越。




返回


中山市飞步脚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 0760-22127002 传真: 0760-22127002 手机: 13702353637 网址:www.zsfeibu.com

网站备案:粤ICP备18031846号 XML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