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山市“一镇一业”的发展历史与产业传奇


发表时间:2025-6-11 16:50:48


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中山市以“一镇一业”的独特发展模式闻名全国。从古镇灯饰到小榄五金,从沙溪服装到大涌红木,中山的每个镇区都孕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这种“专业镇经济”不仅推动了区域经济的腾飞,更成为观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微观样本。本文基于中山市产业发展史,系统梳理“一镇一业”的形成脉络,揭示其背后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基因。


一、历史溯源:从“三来一补”到产业集群的萌芽

1.1 改革开放初期的“借船出海”

1978年,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制衣厂成为首批“三来一补”企业。港澳同胞将旧衣车和布碎运至沙溪,教会乡亲们从事服装生产。这种“来料加工、来样生产”的模式,使沙溪镇迅速成为珠三角重要的服装加工基地。到1985年,沙溪镇已有制衣厂200余家,初步形成从裁剪到成衣的产业链条。


同期,古镇镇的灯饰产业也悄然兴起。1982年,古镇海洲村村民袁达光创办了古镇第一家灯饰厂——华艺灯饰厂。最初的产品仅是简单的玻璃吊灯,但通过模仿香港款式,逐步打开市场。1986年,古镇镇政府提出“以灯饰为龙头,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战略,标志着灯饰产业正式成为镇域经济的支柱。


1.2 产业集群的初步形成

20世纪90年代,中山市“一镇一业”格局逐渐清晰。小榄镇依托五金制造传统,发展出锁具、脚轮、燃气具等细分产业。1995年,小榄镇被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称号。此时,小榄镇已有五金企业3000余家,产品涵盖9大类、2万多个品种,年产值超50亿元。


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产业则源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木工技艺。1997年,大涌镇政府投资建设红木家具工艺城,吸引数百家红木企业入驻。到2000年,大涌镇红木家具年产值突破10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成为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


二、制度创新: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奏

2.1 镇域经济的制度优势

中山市“一镇一业”的成功,得益于“市管镇”的扁平化管理模式。1988年中山升格为地级市后,赋予镇区更大的经济自主权。古镇镇政府通过“三个一”工程(一个专业市场、一个行业协会、一个研发中心),推动灯饰产业升级。1999年,古镇镇举办首届中国(古镇)国际灯饰博览会,吸引300余家企业参展,成交额达5亿元,奠定了“中国灯饰之都”的地位。


小榄镇则通过“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模式,打造五金产业生态。1997年,小榄镇建成中国五金制品城,集展示、交易、物流于一体,年交易额超30亿元。同时,镇政府设立五金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发出智能锁具、环保脚轮等新产品。


2.2 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

在产业集群发展中,行业协会发挥了关键作用。古镇镇灯饰照明行业协会成立于1999年,制定行业标准、组织技术培训、协调企业竞争。2005年,协会推动“古镇灯饰”集体商标注册,提升品牌影响力。目前,古镇镇拥有灯饰企业2.8万家,其中规上企业426家,产品出口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涌镇红木家具行业协会则通过“技艺传承+品牌建设”推动产业升级。2010年,协会联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红木家具设计与制作专业,培养技术人才。同时,推出“大涌红木”区域品牌,规范企业生产标准,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文化基因:工匠精神与商业智慧的融合

3.1 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中山市“一镇一业”的根基在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大涌镇的红木家具产业,继承了明清时期的广作工艺。工匠们采用“一木连做”“榫卯结构”等传统技艺,结合现代烘干技术,制作出既

中山市“一镇一业”的发展历史与产业传奇

具艺术价值又耐用的家具。2018年,大涌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称号。


沙溪镇的服装产业则融合了广绣技艺与现代设计。霞湖世家等企业将广绣元素融入T恤、衬衫等休闲服装,开发出“非遗+时尚”系列产品。2021年,沙溪镇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重点培育纺织服装百家品牌名单”。


3.2 商业文化的创新驱动

中山商人素有“敢为天下先”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小榄镇企业家何伯权创立乐百氏集团,推出AD钙奶等爆款产品,成为全国饮料行业领军企业。这种创新精神延续至今。2016年,小榄镇企业华帝股份推出“魔镜”烟机,集成语音控制、菜谱推荐等功能,引领厨房电器智能化潮流。


古镇镇的灯饰企业则通过“设计+科技”实现转型升级。2019年,欧普照明与华为合作,推出支持鸿蒙系统的智能灯具,实现灯光、音响、安防等设备的互联互通。目前,古镇镇灯饰产业中,智能照明产品占比已超40%。


四、挑战与转型: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

4.1 产业升级的阵痛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山市“一镇一业”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遭遇成本上升、订单减少的双重压力。2012年,沙溪镇制衣厂平均利润率从8%降至3%,部分企业外迁至东南亚。


为应对挑战,中山市启动“机器换人”计划。2015年,沙溪镇通伟服装厂投入2000万元引进自动化裁床、智能吊挂系统,生产效率提升50%,次品率下降30%。目前,沙溪镇服装企业数控设备普及率达60%,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3%。


4.2 数字化转型的探索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中山市“一镇一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小榄镇的固力锁具引入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数据实时监控、设备故障预测性维护。2022年,企业生产效率提升25%,运营成本降低18%。


古镇镇则通过“灯都智造”计划,推动灯饰产业智能化。2021年,华艺灯饰建成“黑灯工厂”,实现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自动化。目前,古镇镇灯饰企业上云上平台比例达70%,智能照明产品年产值超200亿元。


五、未来展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山样本”

5.1 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中山市“一镇一业”正从单一制造向全产业链拓展。大涌镇围绕红木家具产业,发展出木材交易、文化旅游、技能培训等配套服务。2023年,大涌红木文化博览城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2亿元。


沙溪镇则通过“时尚沙溪”战略,构建从面料研发到终端销售的完整链条。2022年,沙溪镇引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面料检测、质量认证等服务,提升产业附加值。


5.2 区域协同的横向拓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中山市“一镇一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古镇镇与佛山顺德照明企业共建“广佛中照明产业带”,共享研发资源、开拓国际市场。2023年,两地照明产品出口额达80亿美元,占全国份额的25%。


小榄镇则与深圳宝安区合作,建设“深中创新走廊”。2024年,小榄镇引入深圳创新团队,开发出智能门锁的生物识别技术,产品附加值提升40%。


结论

中山市“一镇一业”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微观史诗。从“三来一补”的借船出海,到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从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到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山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书写了产业发展的传奇。未来,中山市将继续深化“一镇一业”改革,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中山样本”。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镇一业”的故事仍在续写。




返回


中山市飞步脚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 0760-22127002 传真: 0760-22127002 手机: 13702353637 网址:www.zsfeibu.com

网站备案:粤ICP备18031846号 XML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