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小榄菊花展历史:从乡土雅集到城市文化名片的蜕变之路
发表时间:2025-5-22 9:15:09
中山市小榄镇,这座被誉为“菊城”的岭南名镇,其菊花展历史是一部跨越两个世纪的民俗文化史诗。自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首次举办甲戌菊花大会以来,小榄人以菊为媒、以艺会友,将一场家族间的菊艺比拼升华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将其锻造为推动地方经济、文化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本文通过梳理小榄菊花展的起源、传承、创新与升华,揭示其从乡土雅集到城市文化名片的蜕变逻辑。
一、历史溯源:六十年一甲戌的集体记忆
1.1 甲戌之约的起源
1814年,小榄乡人为纪念先辈南迁定居之功,联合10个菊社举办首届甲戌菊花大会,并定下“六十年一届”的永恒之约。这一决定不仅是对先祖的追思,更是对菊文化的庄严承诺。彼时,菊花展以“菊试”形式呈现,各家族在社址周边辟花坞、堆花丛,将菊艺与建筑、诗词、戏曲结合,形成“花中有楼、楼中有花”的立体景观。这种将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审美理念,奠定了小榄菊花展的独特基因。
1.2 甲戌盛会的文化积淀
- 1874年第二届甲戌盛会:晚清时期,尽管国力衰微,小榄人仍倾力举办盛会。四大菊会联合布展,花棚、戏棚、菊塔鳞次栉比,展出面积达466.53万平方米,观众近30万人次。
- 1934年第三届甲戌盛会:民国时期,东北沦陷,国难当头,但乡人坚持筹措巨资办展。菊花会分五区布置,展出单株大立菊13圈547朵,创下当时纪录。这场盛会不仅是菊艺的竞技,更是民族精神的彰显。
- 1994年第四届甲戌盛会:改革开放后,小榄经济腾飞,菊花会迎来空前盛况。展区达10平方公里,展出菊花82万盆、品种1568个,吸引海内外游客600万人次。105国道因人流量过大全线堵车,镇领导加开午夜场,彻夜灯火通明。这场盛会成为小榄从乡镇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型的文化注脚。
1.3 甲戌之约的当代回响
2024年,为纪念1994年盛会30周年,小榄以“潮起湾区 花香菊城”为主题举办菊花展。188米“华帝祥龙”巨型菊艺造景申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深中通道主题造景“伶仃宏波园”再现湾区地标。这场盛会不仅延续了六十年一甲戌的传统,更以科技赋能、文化融合的方式,展现了小榄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二、传承与嬗变:从民间技艺到非遗瑰宝
2.1 技艺传承的“一花一竹”
小榄菊艺的核心在于“一花一竹”的固定技法。与北方一株嫁接的方式不同,小榄人用竹子为每枝菊花独立塑形,使其既保持自然姿态,又形成宏大景观。这种技艺要求匠人对竹材的柔韧性、菊花的生长周期有精准把握。例如,大立菊需通过三年培育、数千次绑扎,方能呈现“满树繁花独一枝”的视觉奇观。
2.2 非遗保护下的文化再生
2006年,小榄菊花会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认定不仅为技艺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推动了菊文化的系统性保护:
- 技艺标准化:制定《小榄菊艺技艺规范》,将大立菊、悬崖菊、塔亭菊等技法纳入非遗传承人考核体系。
- 教育普及:在中小学开设菊艺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对菊文化的认同感。
- 数字化存档:利用3D扫描、VR技术记录菊艺造景,建立线上非遗数据库,实现技艺的永久保存。
2.3 菊艺创新的当代实践
在传承中创新,是小榄菊花展永葆活力的关键。近年来,小榄菊艺与现代科技、艺术形式深度融合:
- 科技赋能:2024年菊花展中,“华帝祥龙”造景融入声、光、电技术,龙身随音乐变换色彩,游客可通过手机APP与装置互动。
- 跨界融合:菊艺与建筑、雕塑、灯光艺术结合,打造“花漫嘉湖”水景展示区,将菊花与岭南水乡文化融合。
- 国际对话:2007年,小榄承办第九届中国菊花展,吸引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参展,推动菊文化走向世界。
三、文化赋能:从地方盛会到城市品牌
3.1 菊花经济:从赏花到“赏花+” &n
小榄菊花展已超越传统展览范畴,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的综合性平台:
- 文旅融合:2024年菊花展期间,小榄镇接待游客超136万人次,拉动园内消费3800万元,带动全镇餐饮业增长17.8%、住宿业增长6.6%。菊花宴、菊花酒、菊花茶等美食成为消费热点,千人菊花宴单日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
- 产业联动:菊花展与工业产品展销会、企业洽谈会同期举办,2024年展会期间,小榄镇面向企业发放赠票1.2万张,促成经贸合作项目23个,签约金额超5亿元。
- 品牌输出:小榄以菊花为核心IP,开发“菊城有礼”文创产品,推出菊花主题邮票、丝巾、茶具等,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3.2 城市更新:从菊展到文化地标
菊花展深刻影响了小榄的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
- 新城建设:1994年菊花展主会场设于新城展区,带动周边道路、公园、商业设施建设,加速了小榄从传统乡镇向现代化都市的转型。
- 文化地标:2024年,小榄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宁徽园文教旅综合体等项目落地,将菊花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宁徽园规划用地480亩,拟投入15亿元,打造集学校、博物馆、旅游度假区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 乡村振兴:菊花展与乡村旅游结合,推动新市社区、康公屿手艺人工坊等成为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带动村民增收。
3.3 社会治理:从菊展到共同体意识
菊花展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 党群同心:2024年菊花展筹备中,镇领导、党员干部冲在前,各部门协同作战,2300人次社会志愿者参与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
- 乡愁纽带:菊花展吸引港澳台侨乡亲捐赠造景,成为连接海内外榄籍华人的精神纽带。香港中山榄镇同乡会理事长何汉文表示:“菊花会是刻在小榄人基因里的文化记忆。”
- 文明实践:菊花展期间,小榄镇举办乡亲座谈会、全国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将展览升华为文明实践的课堂。
四、未来展望:从湾区盛会到世界舞台
4.1 湾区融合:深中通道带来的新机遇
2024年,深中通道通车与菊花展形成联动效应。菊花展打造深中通道主题造景“伶仃宏波园”,吸引深圳、珠海游客占比达35%。未来,小榄将依托湾区“1小时生活圈”,打造“赏菊+购物+美食”的跨城旅游线路,推动菊花文化与湾区文旅市场深度融合。
4.2 国际表达:从非遗到人类共同遗产
小榄菊花展正从“中国名片”向“世界语言”转型:
- 申遗路径:借鉴粤剧联合申遗经验,推动小榄菊花会与日本、荷兰等国菊花文化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国际节展: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世界菊花文化博览会”,邀请全球菊花产区、艺术家参展,打造菊花领域的“威尼斯双年展”。
- 数字传播: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菊花展”,让全球观众在线参与菊艺创作、文化交流。
4.3 可持续发展:从展期经济到全年业态
为破解“展期热闹、展后冷清”的困境,小榄将探索:
- 四季菊园:建设占地500亩的“小榄四季菊园”,通过温控技术实现菊花全年开放,打造“永不落幕的菊花展”。
- 产业学院:联合高校成立“菊文化产业学院”,培养菊艺设计、非遗管理、文旅策划等专业人才。
- 碳中和发展:采用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技术,将菊花展打造为“零碳展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结语
中山市小榄菊花展的历史,是一部从乡土雅集到城市文化名片的蜕变史。它以菊为媒,承载着小榄人对传统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对未来的期许。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浪潮中,小榄菊花展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前沿的视野、更深厚的底蕴,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东方美学。这场持续了两个世纪的“甲戌之约”,必将在文明互鉴中绽放新的光彩。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