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
  • 3
  • 4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中山市外来工历史:从边缘群体到城市主人的变迁之路


发表时间:2025-5-16 13:52:12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中山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从四川、湖南、广西等地涌入,以青春和汗水参与这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推动其从传统农业县蜕变为现代制造业基地。从初期的“三来一补”工厂到如今的智能经济产业集群,外来工群体不仅是中山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更是社会治理、文化融合与城市认同的重要参与者。本文将从人口流动、社会融入、制度创新三个维度,系统梳理中山市外来工群体的历史演变与时代贡献。


一、人口流动:从“孔雀东南飞”到百万产业大军

1. 改革开放初期的劳动力迁徙潮(1980s-1990s)

1980年代,随着“三来一补”企业在中山遍地开花,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大规模涌入。1990年,中山市外来劳动力超过14万人,至1995年激增至45.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外来工以年轻劳动力为主,男性占比高达80%,主要来自四川、湖南、广西等中西部省份。他们聚集在电子、电器、制衣、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山制造”的基石。例如,张家边玩具厂99%的员工来自湖南,城区永胜广场600余名员工均为湖南籍,形成了鲜明的产业与地域关联特征。


2. 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优化(2000s-2010s)

进入21世纪,中山市产业升级加速,外来工群体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河南、江西等省的高素质劳动力占比提升,电子、电器、制造业等领域的技术工人增多。数据显示,2005年外来劳动力中,从事第三产业的比例从1995年的9.28%升至15.71%,居住超一年的流动人口占比达70.53%,表明外来工群体稳定性增强。与此同时,中山市常住人口从2000年的236.33万增至2010年的312.09万,其中外来人口占比达52.95%,首次超过户籍人口。


3. 大湾区时代的高质量移民潮(2020s至今)

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项目落地,中山市融入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外来工群体呈现“高学历、年轻化、家庭化”趋势。截至2025年,全市外来人口占比超50%,其中不乏从事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青年人才。这一时期,外来工不仅是劳动力供给者,更成为城市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例如,三乡镇外来潮汕老农承包菜地,既解决本地蔬菜供应难题,又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展现了新移民的经济活力。


二、社会融入:从“打工者”到“新中山人”的身份重构

1. 政治参与的突破性实践

1996年,中山市在全国率先增设外来工政协委员,广东梅县人古文平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创举打破了户籍壁垒,使外来工群体首次登上城市政治舞台。古文平在任期内提出“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提案,推动中山市出台《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惠及数万下岗职工。2011年,中山市首次选举产生4名外来工人大代表,标志着外来工政治参与进入常态化阶段。


2. 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创新

针对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中山市于2009年率先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制度,将教育、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2010年,全国首个通过积分制入户的外来工谢红芬在中山落户,开启了“新中山人”时代。截至2018年,2.8万外来工积分入户,11.3万子女通过积分入学,839人获得公租房资格。中山市还首创“2+8+N”社区治理模式,聘请优秀外来工担任村(居)委会特别委员,参与基层公共事务。


3. 文化认同与社区融合

外来工群体在适应中山社会的过程中,既保留家乡文化特色,又主动融入本地生活。例如,湖南籍外来工承包城区九曲河市场,以诚信经营赢得市民信赖;广西籍劳工在横门垦区围海造田,将3.6万亩滩涂变为良田。与此同时,中山市通过举办“同是中山建设者”评选活动,表彰优秀外来工,增强其归属感。数据显示,2010年外来工在中山居住超5年的比例达70%,“新中山人”称谓逐渐成为城市多元文化的象征。


三、制度创新:从管理到服务的治理转型

1. 户籍制度改革的先行探索

中山市在全国率先突破户籍限制,推动人口管理向服务转型。1995年,中山市表彰优秀外来工并准许落户;2007年,探索“百佳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政策;2009年,全面推行流动人员积分制管理,将社保缴纳、技能证书、公益服务等纳入积分体系。2016年,进一步放宽入户条件,新增合法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投资入户等政策。截至2020年,中山市户籍人口从2010年的149.18万增至190.88万,其中外来工落户占比超40%。


2. 劳动权益保障的法治实践

中山市通过立法保障外来工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欠薪、超时加班等行为。1998年出台《流动人员管理条例》,明确企业须与外来工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2003年修订条例,规定外来工可凭暂住证申领驾驶证、办理机动车入户;2018年取消积分入户后,推出“稳定居住就业入户”政策,进一步降低落户门槛。此外,中山市建立48家劳务介绍所,要求供需双方“三满意”,杜绝虚假招聘。


3. 社会治理的“中山模式”

中山市首创“全民参与”社会治理模式,入选2014年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最佳案例。通过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开发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在各镇区设立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例如,小榄镇率先实施流动人口子女积分入学政策,2007年即有200名优秀外来工子女入读公办小学。2010年,中山市总结经验,制定《流动人口积分制管理办法》,将教育、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与户口脱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时代贡献:外来工群体与中山经济腾飞

1. 制造业崛起的基石

外来工群体深度参与中山市“一镇一品”产业集群建设。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等特色产业中,外来工占比超80%。例如,张家边玩具厂99%的员工来自湖南,城区永胜广场600多名员工均为湖南人。他们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劳动投入,推动中山市工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2亿元增至2000年的1036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


2.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者

外来工在中山市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深中通道、南中城际等重大项目工地,外来工占比超90%。他们参与建造的建筑物、公路、桥梁,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例如,横门垦区3.6万亩土地和90公里围堤,凝聚着300名四川劳工的汗水;三乡镇265亩菜地开发,解决了全镇蔬菜供应难题。


3. 社会服务的提供者

外来工群体不仅参与工业生产,还广泛活跃于卫生、环卫、家政等领域。据统计,全市约3800名外来工从事环卫工作,4500多人负责街巷保洁,另有大量外来工经营小商贩、药铺、发廊等,服务市民生活。例如,九曲河市场95%的商户来自湖南郴州,他们凌晨进货、清晨售卖,以优质服务赢得市民信赖。


五、未来展望:构建包容性城市共同体

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山市外来工群体正面临技能升级与职业转型的挑战。截至2025年,全市高技能人才缺口达10万人,其中外来工占比超60%。为此,中山市提出“技能中山”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培训外来工50万人次,重点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技能。同时,深化“积分制”改革,探索“居住证+社保”积分体系,推动公共服务从“户籍绑定”向“常住地供给”转变。


在文化融合层面,中山市提出“新中山人”文化认同工程,通过建设外来工文化广场、举办“城市记忆”口述史征集等活动,增强外来工归属感。例如,火炬开发区设立“新中山人”博物馆,展出外来工老照片、工牌、家书等实物,成为城市多元文化的展示窗口。


中山市外来工群体的历史,是一部以劳动创造价值、以融入推动发展的奋斗史诗。从最初的“打工者”到如今的“城市主人”,他们不仅塑造了中山的经济格局,更重构了这座城市的社会肌理。面向未来,中山市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文化融合为纽带,打造外来工与本地居民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中山样本”。


中山市外来工历史:从边缘群体到城市主人的变迁之路



返回


中山市飞步脚轮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电话: 0760-22127002 传真: 0760-22127002 手机: 13702353637 网址:www.zsfeibu.com

网站备案:粤ICP备18031846号 XML RSS